新疆網訊(記者 梁樂)“五一”假期剛開始,一場強勁的東南大風與烏魯木齊不期而遇。大風范圍覆蓋了烏魯木齊大部分區域,城區陣風9級,南郊則達到11級左右,僅有海拔較高的山區“成功躲避”。
氣象部門預計,5月2日清晨城區仍有5到6級大風過程,中午開始逐漸減弱,到3日轉為西北風,意味著此次大風天氣將正式結束。
大風從何而來,為何能持續三天之久,為什么不同區域風力也不同,針對這場東南大風的特點,記者采訪了相關氣象專家。
穩定氣壓差為大風提供動力
根據市氣象臺的監測,此次東南大風于4月30日凌晨在南郊形成,并迅速由南向北刮進城區。在主城區,大風從4月30日清晨開始一直持續,5月1日白天至夜間進入風力最強時段,當日11時左右主城區瞬間極大風力一度達到24.2米/秒,相當于9級大風。一向少有東南大風的米東區,最大風力也一度達到7級。截至5月1日19時,烏魯木齊范圍內最強風力出現在紅雁池,陣風達到11級。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健介紹,春季是東南大風的多發時段,一般出現在南郊,持續時間也不長。而此次東南大風范圍覆蓋烏魯木齊大部分區域,而且持續時間將達到三天,是今年開春以來最強的一次大風過程,在往年也比較少見。市氣象臺和區(縣)氣象臺提前發布多個大風預警,提醒相關部門和公眾及時防范。
王健介紹,這場東南大風屬于回流型東南風。烏魯木齊市地形南高北低,上一場冷空氣東移過后,烏魯木齊市及其以東形成了東高西低的氣壓場,氣壓差造成的氣壓梯度力致使空氣流動加速,形成了回流型東南大風。
一般來說,這種由區域性地形特色形成的氣壓差比較“脆弱”,大氣環流一旦調整就會迅速破壞。而近期烏魯木齊上空受較為穩定的高壓脊控制,氣壓差也一直穩定存在,為大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狹管效應”造成局部風力升級
在東南大風出現的時段,不少市民有這樣的體會,南郊的風要比城區大,城區里高樓之間的風又比開闊處大。這便是“狹管效應”。
王健介紹,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于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于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烏魯木齊到達坂城之間是天山山脈的一個縫隙,呈現出一個喇叭口形狀的峽谷地形??諝獾竭@里時流動通道變窄,很容易出現“狹管效應”。而地處喇叭口出口的烏拉泊紅雁池一帶,自然成為風力最強的地方。此外,當大風進入城區后,建筑物之間的“狹管效應”又發揮了作用,使得風力驟然增大。
有市民說,明明有一陣風都停了,但很快又呼呼地刮起來,時大時小飄忽不定。對此王健介紹,東南大風不像冷空氣帶來的西北風那樣穩定,由于形成的因素較為復雜,哪個環節出現調整都會直接影響風力大小,因此呈現出明顯的“脈動性”,每分鐘的風速都會有變化。
北疆多地都在刮風,局地超12級
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春艷介紹,不僅是烏魯木齊,其實從4月29日夜間起,北疆多地就開始出現大風天氣,在塔城地區北部、阿勒泰地區西部以及昌吉州東部的風口區域,陣風達到11到12級,塔城地區老風口的最大風力則超過12級,自治區氣象臺也提前發布了大風預警信號。
根據自治區氣象臺的預報,5月2日白天到夜間,東南大風逐漸減小,塔城地區北部、阿勒泰地區西部、烏魯木齊市、昌吉州東部有5到6級偏東風,其中塔城地區老風口和瑪依塔斯風區、阿勒泰地區鬧海風區、烏魯木齊市烏拉泊和紅雁池及八鋼等風口地區風力10級左右,陣風11級。
5月3日,隨著一股弱冷空氣的到訪,東南大風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