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巴州舉辦鄉村科普館講解員大賽,各族群眾在鄉村科普館觀看比賽直播。
2月11日,尉犁縣阿克蘇甫鄉優化整合示范村科普館開展農用無人機、無人車技術培訓。
1月9日,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下多尕村組織農牧民參觀科普館。
1月13日,在“2022迎新年巴州鄉村科普館農牧民技能培訓暨技能展示直播”活動中,和碩縣農業技術部門向農民展示葡萄覆膜機技術。
1月13日,在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下和什力克村科普館,有關人員展示香梨樹剪枝生態循環利用項目。
1月16日,且末縣組織學生在阿熱勒鎮鄉村科普館參加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1月15日,輪臺縣在開展“科技之冬”活動中,組織農民在鄉村科普館進行技能培訓。
2021年以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立足科普工作的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以提升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政治引領、創新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探索在全州鄉村開展科技傳播的大科普工作機制,以鄉村科普館為陣地,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真正讓科技與廣大農民零距離接觸,讓鄉村科普館成為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科學文明新風的載體和平臺。
鄉村振興,科技先行。文化潤疆,“鄉”約科普。鄉村科普館,是壯美巴州大地上堅固的思想文化陣地,是熱火朝天的科技孵化器,是各族群眾最喜聞樂見的風景。鄉村科普館,打通了農牧民與科技創新和科學知識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成為農牧民身邊的“科技館”“科技孵化器”和文化潤疆大舞臺。
立足鄉土
打造農民身邊科技館
3月28日,“科創中國”技術路演——微生物益生菌(巴州)專場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中多尕村科普館舉行,“科創中國”網絡平臺同步直播。
當天,巴州各縣市科協在全州117個鄉村科普館設立分會場,組織本地種植、養殖戶在分會場參加技術路演活動。路演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農業大學的相關專家和生物菌肥研發生產企業在線為種植、養殖戶解疑答惑。
2021年以來,巴州黨委和政府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水平向上躍升,以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目標,將鄉村科普館建設作為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一把手”工程來抓,各縣市黨委和政府跟進落實,在全州建成117個鄉村科普館,并圍繞建設和鞏固鄉村科協組織,建設鄉村科普工作站,逐步形成以基層科技館、鄉村科普館、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小院等為主要載體的鄉村科普館共同體,建設農牧區全覆蓋的全民科學素質培養體系。
巴州各鄉村科普館展品展項緊貼農村各族群眾需求,圍繞鄉村實情和農牧民主體地位,因地制宜提供科普文化服務,結合當地農牧業產業發展和農牧民生產生活實際,做到有需求、有計劃、有活動、有評估,采取訂單式活動機制,主要內容有科學認知、人與自然、衛生與健康、智慧生活、生態環保、特色產業六大主題,平均每個科普館展品展項達到30個以上。各鄉村科普館結合本地實際,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增強了鄉村科普館的吸引力。鄉村科普館通過圖片、音頻、視頻、實物、模型、多媒體、互動展項、展品體驗和現場解說等方式,匹配“聲”“光”“電”等科技手段,為農牧民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知識,提高群眾的科學素養,幫助他們養成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弘揚時代新風,推動移風易俗,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輻射帶動
建成鄉村振興孵化器
鄉村振興,人才是保障。近年來,巴州各縣市組建了由科普講解員、特聘鄉土專家、科技服務團隊、科技志愿者等組成的鄉村科技、科普人才隊伍,為鄉村科普館發揮科技助力特色產業發展作用、完善科普服務功能提供了“溫床”。
艾合買提·吐拉去年大學畢業,返鄉后走上了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下和什力克村科普館講解員的崗位,經過科協組織的系統培訓和自身的勤學苦練,短短半年時間,他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金牌科普講解員,他的科普解說通俗易懂接地氣,群眾接受度高,因此很受歡迎和好評。除了日常的講解,他還通過直播、錄制短視頻等方式,及時推廣鄉村科普館的各項活動。
為打造一支高精尖的鄉村科普館講解員隊伍,巴州從科普志愿者、村“兩委”班子、“訪惠聚”駐村工作隊、返鄉大學生等群體中遴選優秀人才,通過開辦鄉村科普館講解員培訓班、舉辦講解員技能大賽、組織金牌講解員到各縣市進行巡講等方式,不斷提升全州鄉村科普館講解員的綜合能力。
和碩縣塔哈其鎮阿爾文德爾文村村民李清華是遠近聞名的溫室果樹種植能手,勇于創新的她利用溫室大棚種植的火龍果、甜脆柿產量高,質量上乘,經濟效益可觀。作為村科普館特聘的鄉土專家,她依托科普館這個平臺,熱心地向村民們傳授果樹種植管理技術。在巴州各鄉村,還有很多像李清華一樣的土專家、農創客、田秀才、新型職業農民、能工巧匠和勞動模范,他們被請進鄉村科普館傳經送寶,傳播科學理念,交流致富經驗,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巴州將他們的事跡制作成科普短視頻,在各個鄉村科普館滾動播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巴州還組織百名科技人才和萬名注冊科技志愿者深入鄉村科普館、田間地頭和涉農企業,解決基層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難題。目前全州有科技志愿服務組織476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200余次,服務群眾125萬人次。
精準服務
搭起文化潤疆大舞臺
巴州各鄉村科普館把定期舉辦高質量的科技服務活動作為保持常見常新吸引力的關鍵,通過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科技創新和發明創造展示、致富經驗傳授、“科普+旅游”、親子科普活動等,與農牧民群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今年初,巴州舉辦了“2022迎新年巴州鄉村科普館農牧民技能培訓暨技能展示直播”活動,讓活躍在鄉間的科普帶頭人、鄉土專家、能工巧匠等人才,在直播鏡頭前充分展示他們的發明創造成果,受到廣大農牧民的歡迎。
直播活動由1個主會場、4個分會場和117個鄉村科普館現場連線組成,把鄉村科普館從線下搬到線上,數十萬農牧民在線實時收看。庫爾勒香梨樹剪枝生態循環利用、博斯騰湖壯美冰面上馬拉爬犁邊滑邊講的“冷知識”科普小課堂、蘆葦收割機器的多用途改裝、科技含量十足的冰下定點下網捕魚、葡萄覆膜機與純人力團隊的“人機大戰”較量、土專家發明的獲得國家專利的旱地自動移栽機解密、養殖合作社的精彩賽鴿會、農業無人機無人車操作培訓……這些充滿科技感、接地氣、富有趣味性的展示現場讓鄉村科普館從線下火到線上,通過手機終端收看直播的網友紛紛點贊留言:“科普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我們的土專家好厲害!”“長見識了!”“冬閑變冬忙,增加農牧民收入!”
目前,巴州各鄉村科普館基本做到每天都開放,每周有活動,每月有點題,每季有主題。依托鄉村科普館定期舉辦的科技交流會,聚焦巴州特色產業發展,圍繞香梨、富硒農產品、葡萄酒、羅布麻、畜牧養殖等引進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及技術培訓。持續舉辦中華傳統文化進鄉村科普館活動,開展非遺、書法、刺繡、曲藝、舞蹈等傳統文化培訓,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凝聚人心,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組織開展“自治區—巴州科普大篷車聯盟”巴州行,實現區、州、縣(市)科普大篷車三級聯動,推動鄉村科普館固定展品和大篷車深入互動、資源共享,充實了鄉村科普館的拓展和延伸功能。圍繞“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服務產業發展,在各鄉村科普館舉行主題科技服務活動,引進高質量智力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推進產業發展。
□文/沈一杰 圖/巴州科學技術協會提供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