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時評】
岳燕云
據天山網-新疆日報報道,一季度,新疆鄉村游接待游客同比增加100萬人次,增長9%,占全區接待游客的40.26%。
一季度,新疆的大部分地區田野還未見綠色,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鄉村旅游處于淡季。今年接待量之所以增長,主要原因在于挖掘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近年來,新疆各地圍繞特色鄉鎮、歷史文化名村等,打造了“畫家村”“攝影村”“作家村”“非遺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旅游活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發展鄉村旅游,挖掘好其文化內涵,不僅能夠滋養旅游,更可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
文化潤疆,就是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引領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人心。
而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有其自身特點。首先,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不顧鄉村的偏遠去旅游,很多時候目的就是想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挖掘好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正好迎合了游客的需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效果會更好。其次,鄉村旅游文化大都具有較強的群眾性特征,有助于游客參與體驗,比如在一些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可體驗刺繡技藝、與當地群眾一起跳民族舞蹈,增進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以這種方式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非常符合文化潤疆工程對“潤”的要求,更易于被各族群眾接受。
當前,鄉村旅游熱度高漲,挖掘好其文化內涵,還可推動文化潤疆工程在更廣泛人群中深入開展。近年來,新疆依托鄉村非遺項目、紅色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優勢,打造了一大批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比如于田縣托格日尕孜鄉托格日尕孜村,依托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上北京”的故事發展紅色旅游,讓無數人接受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精神洗禮;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依托桑皮紙這個“非遺”文化,建起了桑皮紙產業園,通過桑皮紙制作給游客帶來新鮮體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月亮地村,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成為網紅打卡地,喚醒了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一個個文化特色鮮明的鄉村,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料,讓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促進,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最是文化潤人心。在鄉村旅游正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的當下,我們要把鄉村旅游作為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資源進行挖掘,推動文化潤疆工程深入開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群眾心靈深處,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文化基礎和精神基因。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