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米東區羊毛工鎮東方村育秧基地,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冬,正在為稻農講解育秧技術。(記者宋建華攝)
新疆網訊(記者宋建華)聽說專家下午4點要到育秧田現場指導,稻農提前趕到育秧大棚等候。大家都說,苗好一半收,專家進田,心里有底。
作為烏魯木齊“米袋子”供應地,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今年通過水稻種植補貼等政策將保證3.5萬畝水稻種植,目前進入育秧關鍵期。
羊毛工鎮東方村是傳統水稻種植村,今年2300余畝耕地全部種植水稻,在米東區農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幫助下,村上建起了集中育秧基地,共有94個育秧棚。
東方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郝躍紅說:“稻農種植熱情高,育苗動作快,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我們就邀請專家來到田間地頭,現場講解。”
4月22日16時,應市第100中學駐村工作隊邀請,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栽培專家李冬和米東區農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的水稻專家,來到育秧基地。
作為國家耐鹽堿技術創新中心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水稻耐鹽堿示范基地的專家,李冬多年來一直在米東區做新品種水稻技術推廣及病蟲害研究工作。
“咱們挨個棚看苗子,邊看邊講。”李冬說。
“專家,能不能先到我家棚看看,有些苗都黃了。”聽到67歲的閆瑞萍有些焦急,李冬一行立即前往。
掀開大棚棚膜,秧苗已有筷子高,但是大棚中間的秧苗自下而上顏色發黃。
李冬仔細查看秧苗情況后說:“這就是常說的燒棚了,棚里溫度太高,沒有及時通風,棚中間地勢最低,容易積水,水溫升高,苗子被煮了,自然就黃。”
閆瑞萍趕忙問:“怎么辦?”
“可以補救,今天開始每天堅持通風,不能中午通風,一早一晚,還要堅持灌水,讓根系扎下去。”
“專家,我家的苗也有些黃,也給看看。”稻農王昌才叫住了李冬,他家的九個育苗大棚就在旁邊。
王昌才今年要種180畝水稻,是村上的種植大戶。
大棚內,秧苗翠綠挺拔,但苗尖發黃。
仔細看了一會兒,李冬笑著說:“你家是苗尖的金黃,是苗子根扎得好的表現,這幾棚苗都不錯。”
李冬邀請王昌才當示范戶,給大家講講通風和灌水經驗。
這時,有稻農提出“感覺苗子一通風就不長”的疑問。
李冬拔出一株秧苗給大家看根部,然后說,通風通得好的秧苗不是不長,是在扎根“練苗”,根子扎得好,苗自然就壯,大家完全不用擔心。
挨個棚走,現場看、現場診斷、現場給建議,稻農有問題現場解答,氣氛熱烈。
這時,有稻農問“以后專家還來嗎”。郝躍紅說,他們和村“兩委”已經跟李冬和米東區農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商量好了,從育秧、插秧到生長期,專家會經常來指導。
“專家沒架子,說的是大白話,問題看得準,解決方法好。”王昌才豎起大拇指說。